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山坳坳里的“和事佬”专门化解“邻里结”
本报通讯员 张 英
文章字数:915
  “熊调解员,您可算来了!我邻居李录宝非说我骂他,现在不让我从他家门前的路走了,可我压根儿就没有骂他,真是头大啊!”9月16日一大早,商南县十里坪镇十里坪社区的调解员熊峰刚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就被上湾组64岁的李宜祥拽到了村党群活动室门口。他笑着摆摆手:“别急别急,咱这就去看看,到底是咋回事,您别着急上火!”
  在十里坪镇,像熊峰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有85名,他们走组串户、爬坡上坎,专解各种“不服气”“不顺心”。别看他们没穿制服,没拿惊堂木,却能用一口乡音、一脸笑容,把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化解成“一碗水端平”的暖心事。
  要说调解员的本事,首推“读心术”。上个月,黑沟村的宋广军和吴泽华因为一条排水沟吵翻了天——排水沟在两家地界中间,宋广军觉得“排水沟在我地界里,当然归我使用”,吴泽华却坚持“我修的,为啥我不能使用”。调解员鲁佳上门时,两人正拿着榔头在对峙,差点现场直播了。
  “宋哥,您先消消气!”鲁佳一把拦住,转头对吴泽华笑道,“吴叔,您一直以来与人为善,口碑非常好,乡亲们都知道。”见吴叔点头,他又转向宋大哥,“兄弟,远亲不如近邻。”几句话戳中了双方的软肋,他趁热打铁:“排水沟是连接两家的纽带,要不这样——您两家都可以使用,如果需要维修,两家都出钱。”最后,好几番上门做工作,矛盾才没了,还多了份人情味。
  调解员们还有套“土办法”——赶集日在村级广场支个“和事摊”,田埂上碰见村民就蹲下来抽根烟唠两句。调解员老杨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家长里短:“张家和李家因为牛吃了菜园子要赔钱”“村头老两口和儿子闹分家产”“王家两兄弟林地纠纷”……他常说:“调解不是坐办公室判案子,得走到人堆里,听老百姓掏心窝子的话。”
  在十里坪镇,调解员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在家长里短中守护万家灯火。
  他们不仅是纠纷的“调解者”,更是法治的“播种机”,用方言土话讲透法律道理,让“有事先找调解”的理念扎根乡土;既是矛盾的“终结者”,也是治理的“智囊团”,以个案经验反哺机制完善,推动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善治格局。正如黑沟村调解员鲁佳常说的:“咱就是山坳坳里的‘和事佬’,只要乡亲们能笑着种地、安心挣钱,咱这腿跑细了、嘴磨破了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