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文章字数:1495
秋意渐浓,柞水县杏坪镇农业干部樊生林的手机屏幕上,正清晰跳动着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你看,仅我们14个村(社区),通过这次全面清查,集体固定资产比之前多出1个多亿!真是‘不清不知道,一清见真章’!”他一边滑动着“陕农经”综合信息监管服务平台,一边感慨道。不远处,几位村民正围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刚刚公示出来的村集体资源清单。
樊生林口中的变化,源于柞水县深入开展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中整治行动。今年以来,柞水县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柞水县纪委监委实施全过程、嵌入式、全覆盖监督,推动“三资”监管实现从“摸清家底”到“管活资源”的跨越式提升,真正让集体资源释放潜力、资产稳健增值、农民共享红利。
从“糊涂账”到“明白账”
“底数不清,管理就难以规范,群众利益就易受侵害。”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玉锋表示。今年三月起,县里成立工作专班,构建起“县级统筹、镇(街道)联动、村级落实”三级责任体系。11个专项组、9个督帮组、130多名干部直插一线,采取“部门纵向查项目+镇村横向核资产”双线摸排机制,在县纪委监委全程监督指导下,彻底清理历史遗留的“糊涂账”。
截至6月底,全县共排查问题113项,追责问责7人,修订完善制度17项,追缴资金234.17万元,收回集体资产2886.6平方米。更令人振奋的是,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较整治前增加4.67亿元,达到8.38亿元;资源面积新增20.2万亩,合计296.7万亩。所有清查出的529条资产、1544条资源信息,连同1650份经济合同全部录入省级“三资”监管平台,真正实现“一资一码、阳光存档”。
从“被动看”到“主动督”
摸清家底只是第一步,如何管好用好才是关键。今年五月,柞水县在凤凰镇率先开展“政经分离”试点,通过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分设账户、独立核算、流程管控,彻底改变以往权责交叉、管理粗放的局面。
“以前我们监事会不知道监督啥、怎么监督,现在县里专门组织培训,监委同志现场指导,我们学会了审核票据、监督项目、走访核实,腰杆硬了,敢说话了!”凤凰镇金凤村集体经济监事会监事长张吉哲说。柞水县纪委监委不仅强化自身监督,更着力指导各村集体经济监事会规范履职。通过明晰权责、建立机制,监事会真正成为“三资”监管的前哨和监督神经末梢。
“现在通过‘陕农经’平台,报账拍照上传,流程全透明,再也不用来回跑、反复问!”凤凰镇金凤村集体经济报账员陈霞这样感慨。她刚为一笔采购木耳菌包的费用完成线上报账,“以前得跑镇里两三趟,现在10分钟搞定。”
平台不仅实现财务收支、合同管理、资产处置等核心业务全程在线监管,还设置智能预警机制,对合同超期、账实不符等情况实时“亮红灯”,切实扎紧制度笼子。
截至目前,全县8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完成独立记账1526笔,线上审批支付村集体支出894笔、共计6165.4086万元,在监事会的日常监督和县纪委监委的精准指导下,有效遏制了资金挪用、资产流失等问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从“沉睡资产”到“活力资本”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74处,引进企业20多家,发展民宿集群,不仅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还带动300多人就近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3.7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
朱家湾村民叶世霞家的老宅被改造成精品民宿后,她不仅每月收租金,还在民宿做保洁,“一年下来多了4万多元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三资”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发展。柞水县坚持依法依规、市场导向,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村集体+农户”等合作模式,系统整合闲置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
目前,柞水县81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其中25个村突破百万元。“三资”整治正在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樊生林口中的变化,源于柞水县深入开展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中整治行动。今年以来,柞水县持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柞水县纪委监委实施全过程、嵌入式、全覆盖监督,推动“三资”监管实现从“摸清家底”到“管活资源”的跨越式提升,真正让集体资源释放潜力、资产稳健增值、农民共享红利。
从“糊涂账”到“明白账”
“底数不清,管理就难以规范,群众利益就易受侵害。”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玉锋表示。今年三月起,县里成立工作专班,构建起“县级统筹、镇(街道)联动、村级落实”三级责任体系。11个专项组、9个督帮组、130多名干部直插一线,采取“部门纵向查项目+镇村横向核资产”双线摸排机制,在县纪委监委全程监督指导下,彻底清理历史遗留的“糊涂账”。
截至6月底,全县共排查问题113项,追责问责7人,修订完善制度17项,追缴资金234.17万元,收回集体资产2886.6平方米。更令人振奋的是,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较整治前增加4.67亿元,达到8.38亿元;资源面积新增20.2万亩,合计296.7万亩。所有清查出的529条资产、1544条资源信息,连同1650份经济合同全部录入省级“三资”监管平台,真正实现“一资一码、阳光存档”。
从“被动看”到“主动督”
摸清家底只是第一步,如何管好用好才是关键。今年五月,柞水县在凤凰镇率先开展“政经分离”试点,通过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分设账户、独立核算、流程管控,彻底改变以往权责交叉、管理粗放的局面。
“以前我们监事会不知道监督啥、怎么监督,现在县里专门组织培训,监委同志现场指导,我们学会了审核票据、监督项目、走访核实,腰杆硬了,敢说话了!”凤凰镇金凤村集体经济监事会监事长张吉哲说。柞水县纪委监委不仅强化自身监督,更着力指导各村集体经济监事会规范履职。通过明晰权责、建立机制,监事会真正成为“三资”监管的前哨和监督神经末梢。
“现在通过‘陕农经’平台,报账拍照上传,流程全透明,再也不用来回跑、反复问!”凤凰镇金凤村集体经济报账员陈霞这样感慨。她刚为一笔采购木耳菌包的费用完成线上报账,“以前得跑镇里两三趟,现在10分钟搞定。”
平台不仅实现财务收支、合同管理、资产处置等核心业务全程在线监管,还设置智能预警机制,对合同超期、账实不符等情况实时“亮红灯”,切实扎紧制度笼子。
截至目前,全县8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完成独立记账1526笔,线上审批支付村集体支出894笔、共计6165.4086万元,在监事会的日常监督和县纪委监委的精准指导下,有效遏制了资金挪用、资产流失等问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从“沉睡资产”到“活力资本”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74处,引进企业20多家,发展民宿集群,不仅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还带动300多人就近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3.7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
朱家湾村民叶世霞家的老宅被改造成精品民宿后,她不仅每月收租金,还在民宿做保洁,“一年下来多了4万多元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三资”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发展。柞水县坚持依法依规、市场导向,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村集体+农户”等合作模式,系统整合闲置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
目前,柞水县81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其中25个村突破百万元。“三资”整治正在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