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远程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1357
本报讯 (通讯员 柯 凯)近年来,丹凤县以党员远程教育为重要抓手,创新推行“远程教育+”模式,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和技术赋能,建成187个标准化远程教育站点,实现所有镇村全覆盖,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三级远教网络实现全域覆盖。丹凤县以“强基固本+覆盖延伸”为思路,构建起覆盖县、镇、村三级的远程教育管理体系。全县远程教育站点按照“五有”标准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员,实行AB岗管理机制。通过“月初提醒+月中调度+月末汇总”机制,确保站点高效运行。县里还将远程教育站点向新成立社区、产业园区和非公企业延伸,配置55英寸液晶电视等硬件设施,打造“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融合阵地。目前,全县共建成187个标准化远程教育站点,实现所有镇村全覆盖。联合第三方网络公司定期检修设备,保障网络通畅,制定规范流程,配备374名专职管理员,通过“现场培训+远程指导”累计培训超600人次,保障学习“不断网”、服务“不掉线”。
“双课堂”模式赋能理论实践融合。丹凤县积极探索“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双课堂模式,将远程教育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紧密结合。一方面,推出“远教自学课堂”,年均组织学习活动20多场次,覆盖党员干部1.2万多人次。线上依托“丹凤党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矩阵,开设“党员在身边”“人才走基层”“系列微党课”“驻村兴农我先行”等专栏,推送微党课、短视频80多期,年播放超50万人次,实现“指尖学习”常态化。另一方面,开设“技能课堂”,邀请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开展畜禽病害防治、果蔬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受益群众达3500多人次。紧贴党员群众需求,推出实用技术微视频20多期。依托“乡音党课”等载体,用当地方言宣讲政策和技术,推出政治理论、党务知识、技能培训等八大类教学菜单,通过庭院会、党小组会等形式,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产教融合助推产业发展见实效。丹凤县积极构建“学用转化+产业融合”模式,将远程教育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县打造了许家塬村奇异果科管、土门村猕猴桃种植等24个学用转化基地,直接带动150多名党员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实现产业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创新“远程教育+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现场教学+专家指导”,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50多名。商镇王塬村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将教学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组织致富能手、科技特派员开展田间管理技术集中培训20多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到村指导,带动72户村民发展高山水果400多亩,年增收突破100万元,成功举办葡萄丰收节。黑沟河葡萄基地应用远教技术后亩产提升30%;寺坪镇山茱萸种植户通过“订单式课程”掌握病害防治技术,带动50多户年均增收2万元。
服务基层激活治理末梢。丹凤县延伸远程教育服务触角,开展“远程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远教管理员和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面对面宣讲党的政策,手把手传授致富技能,心贴心解决群众困难。鹿池社区以“双报到”活动为载体,组织50多名党员干部担任社区楼栋长、网格长,开展“三单式”便民服务,解决环境整治、邻里纠纷等民生问题100多件。万湾社区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建立“群众点单、组织配菜、党员送餐”的服务模式,通过线上征集群众需求、线下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
三级远教网络实现全域覆盖。丹凤县以“强基固本+覆盖延伸”为思路,构建起覆盖县、镇、村三级的远程教育管理体系。全县远程教育站点按照“五有”标准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员,实行AB岗管理机制。通过“月初提醒+月中调度+月末汇总”机制,确保站点高效运行。县里还将远程教育站点向新成立社区、产业园区和非公企业延伸,配置55英寸液晶电视等硬件设施,打造“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融合阵地。目前,全县共建成187个标准化远程教育站点,实现所有镇村全覆盖。联合第三方网络公司定期检修设备,保障网络通畅,制定规范流程,配备374名专职管理员,通过“现场培训+远程指导”累计培训超600人次,保障学习“不断网”、服务“不掉线”。
“双课堂”模式赋能理论实践融合。丹凤县积极探索“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双课堂模式,将远程教育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紧密结合。一方面,推出“远教自学课堂”,年均组织学习活动20多场次,覆盖党员干部1.2万多人次。线上依托“丹凤党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矩阵,开设“党员在身边”“人才走基层”“系列微党课”“驻村兴农我先行”等专栏,推送微党课、短视频80多期,年播放超50万人次,实现“指尖学习”常态化。另一方面,开设“技能课堂”,邀请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开展畜禽病害防治、果蔬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受益群众达3500多人次。紧贴党员群众需求,推出实用技术微视频20多期。依托“乡音党课”等载体,用当地方言宣讲政策和技术,推出政治理论、党务知识、技能培训等八大类教学菜单,通过庭院会、党小组会等形式,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产教融合助推产业发展见实效。丹凤县积极构建“学用转化+产业融合”模式,将远程教育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县打造了许家塬村奇异果科管、土门村猕猴桃种植等24个学用转化基地,直接带动150多名党员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实现产业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创新“远程教育+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现场教学+专家指导”,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50多名。商镇王塬村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将教学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组织致富能手、科技特派员开展田间管理技术集中培训20多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到村指导,带动72户村民发展高山水果400多亩,年增收突破100万元,成功举办葡萄丰收节。黑沟河葡萄基地应用远教技术后亩产提升30%;寺坪镇山茱萸种植户通过“订单式课程”掌握病害防治技术,带动50多户年均增收2万元。
服务基层激活治理末梢。丹凤县延伸远程教育服务触角,开展“远程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远教管理员和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面对面宣讲党的政策,手把手传授致富技能,心贴心解决群众困难。鹿池社区以“双报到”活动为载体,组织50多名党员干部担任社区楼栋长、网格长,开展“三单式”便民服务,解决环境整治、邻里纠纷等民生问题100多件。万湾社区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建立“群众点单、组织配菜、党员送餐”的服务模式,通过线上征集群众需求、线下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