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㉒ 科技金融破壁:轻资产融通创新
文章字数:1599

   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秦创原科技金融生态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新能源产业核心领域,精准聚焦轻资产企业融资瓶颈,以“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创新金融工具链,依托“基金+银行+知识产权证券化”多维金融支持,突破资金壁垒,驱动技术研发升级与市场规模扩张,构建出可复制的“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范式。
  一、案例背景
  在中国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领充公司顺应形势,确立了构建车网生态、发展汽车微网、助力“双碳”目标的使命,聚焦新能源汽车充放换电、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打造“云—管—边—端”一体化生态云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链路、全生态、全场景新能源解决方案。作为轻资产技术型企业,面对成立初期研发投入高、固定资产少等融资困境,公司依托秦创原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先后借助科技金融贷款、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多维金融支持,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同时,抢抓西商科技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机遇,在商洛高新区建设智能制造基地,打通“技术研发—专利资产化—市场规模化”链式通道,为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畅通“科技—产业—金融”链路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二、具体做法
  (一)创新金融模式,破解融资难题。2022年获得正轩资本、陆石投资、中兴众投、西投控股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用于初期业务发展布局;2023年获得鋆昊资本、朗玛峰创投、陕西金资等数亿元融资加持,用于市场持续拓展;2024年获得中石化资本、中石油昆仑资本、小米产投三家重量级战略投资,为在行业内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依托秦创原知识产权证券化平台,以2项专利为基础资产,作为西北首单知识产权ABS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募资1400万元,开辟轻资产企业技术信用化融资新路径。联合秦创原科技金融服务站,开发研发贷、专利贷等产品,累计获银行授信6亿元。
  (二)金融助力研发,构建专利壁垒。通过融资支持,2024年投入研发费用4828万元,较融资前的2021年增长4.2倍,近3年研发费用累计达到1.0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超过6.57%,重点突破电力电子、分布式智能、能源数字化等关键核心技术。累计申请专利400多项(发明专利占50%),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4项,以大功率智能有序充电系统等国际领先技术构建专利壁垒。
  (三)加速产能扩张,优化全产业链生态。融资资金用于建设年产能10万台套的智能制造基地,2025年营收预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33%。推出光储充一体化、整站功率共享等解决方案,单站节能效率提升40%,打造全国示范项目。联合秦创原产业链基金孵化5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产品研发、平台运营、能源服务全链条生态圈,降低供应链成本20%,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成效
  (一)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在充电桩核心模块、智能充电算法、能源管理系统等领域实现突破。自主研发的智能有序充电系统提升充电效率25%,兼容性覆盖99%以上主流车型,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00多项,动态功率分配技术等10项专利被行业头部企业引用,形成技术壁垒。参与制定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推动行业设备兼容性提升30%。
  (二)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智能制造基地投产后,年产能提升至10万台套,交流随车充市场累计突破8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12%,稳居行业前三。营收从2021年的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36%。
  (三)“以点带链”效应显著。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被列为全省重点推广案例,带动省内12家科技型企业通过同类模式融资超5亿元。专利贷模式被写入《秦创原科技金融白皮书》,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样板。参与的产业链基金已孵化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以点带链”协同效应。
  专家点评
  计宏亮(中国电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金融创新为引擎,破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题,其“基金+专利+产业链”模式,将金融资源精准转化为技术壁垒与市场优势,彰显了金融活水对科技创新的催化作用,为科技型企业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供标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