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哲思的行吟歌者
文章字数:2398
陈典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格局中,南书堂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引人关注。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成果丰硕,之前已著有诗集《漫步者》《临河而居》《紫苜蓿》等,部分作品还被译介到海外,而《采芝歌》更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采芝歌》共收录147首诗歌,分为三辑,每辑都有明确的主题与情感脉络。第一辑《可能性》,诗人以一颗悲悯苍凉之心,深入探寻天地万物的隐秘诗性,在自然的细微之处发现生命的奥秘与存在的意义;第二辑《推窗而见》,则在平静深沉的笔触中,细腻地感知爱的无处不在与生命的独特魅力,将生活中的点滴温情与生命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辑《采芝歌》,凭借广阔的视野,与自然物象展开深度对话,以富有思辨性的表达,呈现出物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南书堂诗歌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他对自然万物的独特感悟与细腻描绘。在《何其重要》中,他写道:“蝉在叫,叫声里只有一个词/所有蝉,叫着同一名字//这个名字何其重要啊/所有蝉,不惜耗尽一生”。蝉的鸣叫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只是一种寻常的声音,甚至可能被视为聒噪厌烦的存在,但在南书堂的笔下,蝉的叫声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蝉的一生,短暂而执着,它们耗尽一生重复着同一个声音,仿佛在呼唤着一个无比重要的名字。这个名字,或许是生命的真谛,或许是对自由的向往,又或许是对某种存在意义的追寻。他通过对蝉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渺小如蝉的生命,也有着自己坚守的信念和追求,它们的存在并非毫无意义,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伟大。这种从平凡自然现象中挖掘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在诗集中比比皆是,展现了诗人敏感锐利的观察力和深刻睿智的思考力。
在《蛛网,或座右铭》里,“自此,那网就谁也不许动地挂在窗角/我写作困顿时总想半途而废/别的事也常这样/这网正好为我一用/成了时时提醒我警戒我的座右铭”。蜘蛛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被视为无用且碍眼的东西。但诗人却独具慧眼,从蜘蛛结网的无惧、坚韧中汲取力量。当他在写作或面对其他事情想要放弃时,那挂在窗角的蜘蛛网成了他的警示,提醒他要像蜘蛛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一独特的视角,使平凡的蜘蛛网具有了象征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成了诗人精神上的支撑和鼓励。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紧密联系,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和启示。
南书堂先生的诗歌不仅关注自然,还深入挖掘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性。在《佯装》中,他以独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生命与情感的微妙关系。“她不再流淌,相当于停止了呼吸/腾空的河床,相当于备好的棺木/为了佯装死的逼真、凄惨/她还给自己覆上一层薄雪的白布单,让/呜呜的风野狗一样跑来啃食尸骨/为了显示生前不孤寂、有人缘,她还特意/请一些树身着黑漆漆的丧服,列队吊唁”,诗人将河流拟人化,通过描写河流的“佯装死亡”,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而“但当水鸟、蝴蝶、虫鸣们/闻讯纷纷赶回,她又立刻活了过来/就像我隔壁家的老太太,每装死一次/儿女们就回来一次”,这最后两句诗,是本诗的诗眼。运用拟物的手法,将河流与人类的情感紧密相连。让我们在为河流的“复活”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老太太的遭遇感到心酸和无奈。这种从自然到人性的情感升华,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从语言风格来看,南书堂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诗句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像一条阔大清澈的河流,时刻从我们的生命河床流淌。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真挚,冲击力强劲。例如在《卧虎岭记》中,“一座山,当初选择做一只老虎/相当于给众山树立典范/赋形也犹如预言——后来真的/有了这样的百兽之王”,诗人将秦岭比作卧虎,赋予了山脉以生命和力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秦岭的雄伟气势和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南书堂的诗歌创作,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着紧密的联系。秦岭、商洛作为他的精神原乡与地理血脉,在诗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丹江、菜园、炊烟、镰刀、小柿树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他诗歌独特的地域景观,更承载着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是对家乡山水、风土人情的深情吟唱,也是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他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生活画面感和迫近的时代性,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如《弯腰的秋天》:“谁一生不想获得一次贡献的荣耀/我看到,那些无果而卑微的草木/急切地抖落着一身叶子//他们如此恭谦/我们这些受赠者,岂能不报以/同样的礼仪//在秋天,唯有弯腰/是万物和人共同信奉的宗教//天那么高,是因为/大地上的事物都弯下了腰”,诗歌描绘秋天里无果而卑微的草木急切抖落叶子,展现出恭谦之态。它引发思考,提出谁都渴望贡献的荣耀,认为弯腰是万物与人共同的信仰,指出天高地阔是因大地上事物弯腰所致。这段文字以独特视角展现秋天的哲理:草木的弯腰象征着奉献与谦逊,启示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付出、放低姿态,这样才能赢得别人更高的敬重。作者将弯腰上升到信仰高度,强调这是一种对自然、对他人的尊重。提醒我们摒弃傲慢,以谦卑之心去拥抱世界、感恩馈赠,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采芝歌》不仅体现了南书堂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功力和独特风格,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诗人对生命、自然、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热爱。他以清澈睿智的笔触,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以隽永哲思的表达,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他就像一位畅游、豪放的行吟歌者,在喧嚣的尘世中,用诗歌诉说着自己的感悟和情怀,他的诗歌亦如夜空中的星辰,能让我们即使正在面对生活的琐碎烦恼,但抬头仰望,依然能够唤醒对人生中爱与美好的坚定信念和深切向往。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格局中,南书堂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深邃的思想内涵而引人关注。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成果丰硕,之前已著有诗集《漫步者》《临河而居》《紫苜蓿》等,部分作品还被译介到海外,而《采芝歌》更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采芝歌》共收录147首诗歌,分为三辑,每辑都有明确的主题与情感脉络。第一辑《可能性》,诗人以一颗悲悯苍凉之心,深入探寻天地万物的隐秘诗性,在自然的细微之处发现生命的奥秘与存在的意义;第二辑《推窗而见》,则在平静深沉的笔触中,细腻地感知爱的无处不在与生命的独特魅力,将生活中的点滴温情与生命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辑《采芝歌》,凭借广阔的视野,与自然物象展开深度对话,以富有思辨性的表达,呈现出物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南书堂诗歌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他对自然万物的独特感悟与细腻描绘。在《何其重要》中,他写道:“蝉在叫,叫声里只有一个词/所有蝉,叫着同一名字//这个名字何其重要啊/所有蝉,不惜耗尽一生”。蝉的鸣叫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只是一种寻常的声音,甚至可能被视为聒噪厌烦的存在,但在南书堂的笔下,蝉的叫声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蝉的一生,短暂而执着,它们耗尽一生重复着同一个声音,仿佛在呼唤着一个无比重要的名字。这个名字,或许是生命的真谛,或许是对自由的向往,又或许是对某种存在意义的追寻。他通过对蝉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渺小如蝉的生命,也有着自己坚守的信念和追求,它们的存在并非毫无意义,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伟大。这种从平凡自然现象中挖掘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在诗集中比比皆是,展现了诗人敏感锐利的观察力和深刻睿智的思考力。
在《蛛网,或座右铭》里,“自此,那网就谁也不许动地挂在窗角/我写作困顿时总想半途而废/别的事也常这样/这网正好为我一用/成了时时提醒我警戒我的座右铭”。蜘蛛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被视为无用且碍眼的东西。但诗人却独具慧眼,从蜘蛛结网的无惧、坚韧中汲取力量。当他在写作或面对其他事情想要放弃时,那挂在窗角的蜘蛛网成了他的警示,提醒他要像蜘蛛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一独特的视角,使平凡的蜘蛛网具有了象征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成了诗人精神上的支撑和鼓励。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紧密联系,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和启示。
南书堂先生的诗歌不仅关注自然,还深入挖掘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性。在《佯装》中,他以独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生命与情感的微妙关系。“她不再流淌,相当于停止了呼吸/腾空的河床,相当于备好的棺木/为了佯装死的逼真、凄惨/她还给自己覆上一层薄雪的白布单,让/呜呜的风野狗一样跑来啃食尸骨/为了显示生前不孤寂、有人缘,她还特意/请一些树身着黑漆漆的丧服,列队吊唁”,诗人将河流拟人化,通过描写河流的“佯装死亡”,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而“但当水鸟、蝴蝶、虫鸣们/闻讯纷纷赶回,她又立刻活了过来/就像我隔壁家的老太太,每装死一次/儿女们就回来一次”,这最后两句诗,是本诗的诗眼。运用拟物的手法,将河流与人类的情感紧密相连。让我们在为河流的“复活”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老太太的遭遇感到心酸和无奈。这种从自然到人性的情感升华,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从语言风格来看,南书堂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诗句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像一条阔大清澈的河流,时刻从我们的生命河床流淌。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真挚,冲击力强劲。例如在《卧虎岭记》中,“一座山,当初选择做一只老虎/相当于给众山树立典范/赋形也犹如预言——后来真的/有了这样的百兽之王”,诗人将秦岭比作卧虎,赋予了山脉以生命和力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秦岭的雄伟气势和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南书堂的诗歌创作,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着紧密的联系。秦岭、商洛作为他的精神原乡与地理血脉,在诗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丹江、菜园、炊烟、镰刀、小柿树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他诗歌独特的地域景观,更承载着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是对家乡山水、风土人情的深情吟唱,也是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他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生活画面感和迫近的时代性,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如《弯腰的秋天》:“谁一生不想获得一次贡献的荣耀/我看到,那些无果而卑微的草木/急切地抖落着一身叶子//他们如此恭谦/我们这些受赠者,岂能不报以/同样的礼仪//在秋天,唯有弯腰/是万物和人共同信奉的宗教//天那么高,是因为/大地上的事物都弯下了腰”,诗歌描绘秋天里无果而卑微的草木急切抖落叶子,展现出恭谦之态。它引发思考,提出谁都渴望贡献的荣耀,认为弯腰是万物与人共同的信仰,指出天高地阔是因大地上事物弯腰所致。这段文字以独特视角展现秋天的哲理:草木的弯腰象征着奉献与谦逊,启示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付出、放低姿态,这样才能赢得别人更高的敬重。作者将弯腰上升到信仰高度,强调这是一种对自然、对他人的尊重。提醒我们摒弃傲慢,以谦卑之心去拥抱世界、感恩馈赠,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采芝歌》不仅体现了南书堂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功力和独特风格,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诗人对生命、自然、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热爱。他以清澈睿智的笔触,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以隽永哲思的表达,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他就像一位畅游、豪放的行吟歌者,在喧嚣的尘世中,用诗歌诉说着自己的感悟和情怀,他的诗歌亦如夜空中的星辰,能让我们即使正在面对生活的琐碎烦恼,但抬头仰望,依然能够唤醒对人生中爱与美好的坚定信念和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