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屏山上的背影
文章字数:1151
消息来得突然,像这秋日里一声无端的闷雷——周明先生走了。看到贾平凹先生写的悼文时,我盯着文章半晌没能回过神来。望向窗外那座曾与他一同登临的绣屏山,正笼罩在一片凄迷的雨雾里,山色空蒙,仿佛也浸透了哀愁。
我与周明先生的缘分,系于文字,也系于这座秦岭深处的小城。他是从陕西周至走出来的文学赤子,一生的事业却铺展在北京那片更广阔的天地。他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资深编辑,曾编发了包括《哥德巴赫猜想》等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作品。他的名字,是与无数宏大的文学事件、与许多响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我心里,他永远是那个来到镇安时,笑容温厚的长者。
记得那个夏天,艳阳高照,我突然接到电话,周明先生要来镇安,我惊喜万分。由于行程紧张,他们急于赶回西安,我便陪他就近游览县城的绣屏山。山路蜿蜒,台阶甚多,他却步履从容,不时停下,用手轻轻抚摸路旁斑驳的碑石,或是凝神倾听林间的鸟鸣。站在山顶的聂翁亭里,俯瞰整个县城,他谈起故乡周至的田野,眼里闪着一种特别的光。那是一种深植于关中平原的眷恋,尽管他长居京华,但骨子里那份秦人的质朴与厚道,却从未被都市的繁华所稀释。他说:“老家周至,和这儿很像,有山有水,空气好,看着心里就踏实。”
我那时痴迷写作,却苦于无人指点,前途茫然。有一次鼓足勇气将几篇潦草的文章寄给他看,心中满是忐忑。他收到稿子,看得极仔细,不是敷衍地翻翻,而是真的沉浸了进去,几次打电话了解文章情况。过后,他见着我,就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节奏,谈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只有朋友般的切磋与鼓励。他最常说的话是“这里可以再活泛些。”“这个细节抓得好,有味道。”“这里文字再干净些。”
根据先生的建议将拙作修改后,我尝试过投稿,但其实并没有抱很大希望。没想到两个月后,我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沓印制精美的刊物,我的文章发表了!我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喜形于色,心生感激。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热心提携与鼎力相助,我那几篇带着泥土气息的稚嫩文字,才得以在一些的刊物上露面。这于我,是莫大的恩情,可他从不许我言谢,总说:“好好写,就是最好的感谢。”
现在,小城镇安,山道依旧,秋叶再度染红,那个谦和、热忱的背影却再也寻不着了。我独自重走当年与他同行的路,秋风过耳,仿佛还能听见他温和的笑语。我想象着他从周至的关中平原村子走向北京的红墙绿瓦,一生都为文学奔忙,却始终葆有着对寻常人与文学事的极大热心和尊重,这或许正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先生曾赠予我一幅字,字体苍劲有力,赫然写道:观海听涛。这是对我的勉励,也是他胸襟宽广如海的真实写照。
如今周先生已驾鹤西去,这座绣屏山于我,便不再只是一处风景。它因承载过他的足迹与笑语,已成为一座永恒的纪念碑,镌刻着一段我永志不忘的温情。每每仰望,便觉清风拂面,如见故人。
我与周明先生的缘分,系于文字,也系于这座秦岭深处的小城。他是从陕西周至走出来的文学赤子,一生的事业却铺展在北京那片更广阔的天地。他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资深编辑,曾编发了包括《哥德巴赫猜想》等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作品。他的名字,是与无数宏大的文学事件、与许多响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我心里,他永远是那个来到镇安时,笑容温厚的长者。
记得那个夏天,艳阳高照,我突然接到电话,周明先生要来镇安,我惊喜万分。由于行程紧张,他们急于赶回西安,我便陪他就近游览县城的绣屏山。山路蜿蜒,台阶甚多,他却步履从容,不时停下,用手轻轻抚摸路旁斑驳的碑石,或是凝神倾听林间的鸟鸣。站在山顶的聂翁亭里,俯瞰整个县城,他谈起故乡周至的田野,眼里闪着一种特别的光。那是一种深植于关中平原的眷恋,尽管他长居京华,但骨子里那份秦人的质朴与厚道,却从未被都市的繁华所稀释。他说:“老家周至,和这儿很像,有山有水,空气好,看着心里就踏实。”
我那时痴迷写作,却苦于无人指点,前途茫然。有一次鼓足勇气将几篇潦草的文章寄给他看,心中满是忐忑。他收到稿子,看得极仔细,不是敷衍地翻翻,而是真的沉浸了进去,几次打电话了解文章情况。过后,他见着我,就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节奏,谈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只有朋友般的切磋与鼓励。他最常说的话是“这里可以再活泛些。”“这个细节抓得好,有味道。”“这里文字再干净些。”
根据先生的建议将拙作修改后,我尝试过投稿,但其实并没有抱很大希望。没想到两个月后,我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沓印制精美的刊物,我的文章发表了!我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喜形于色,心生感激。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热心提携与鼎力相助,我那几篇带着泥土气息的稚嫩文字,才得以在一些的刊物上露面。这于我,是莫大的恩情,可他从不许我言谢,总说:“好好写,就是最好的感谢。”
现在,小城镇安,山道依旧,秋叶再度染红,那个谦和、热忱的背影却再也寻不着了。我独自重走当年与他同行的路,秋风过耳,仿佛还能听见他温和的笑语。我想象着他从周至的关中平原村子走向北京的红墙绿瓦,一生都为文学奔忙,却始终葆有着对寻常人与文学事的极大热心和尊重,这或许正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先生曾赠予我一幅字,字体苍劲有力,赫然写道:观海听涛。这是对我的勉励,也是他胸襟宽广如海的真实写照。
如今周先生已驾鹤西去,这座绣屏山于我,便不再只是一处风景。它因承载过他的足迹与笑语,已成为一座永恒的纪念碑,镌刻着一段我永志不忘的温情。每每仰望,便觉清风拂面,如见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