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笔为舟,抵达灵魂深处的故乡
2022年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商洛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吕丽霞、专刊部编辑 侯 彬
文章字数:808


  
  作为地市党报记者,能凭借《把故乡背在背上行走》斩获2022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这份荣誉既意外又滚烫。回望采访与创作的全过程,我们深切体会到:人物通讯的生命力,藏在真情里,也藏在对主题、结构与细节的打磨中。
  2022年,商洛籍作家陈仓斩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对陕西文坛而言是重磅消息。凭借职业敏感,我们立刻意识到这一选题的价值——他不仅是丹凤塔尔坪村走出的本土作家,更以作品记录了大移民时代城乡融合的轨迹。争取到一小时采访时间前,我们通读了他的多部作品,隐约触摸到其创作心路:从农村到上海,从异乡不适到扎根融入。
  采访中,陈仓不谈奖项光环,只细说塔尔坪的糊汤面、父亲进城时攥在口袋的糖果、昏迷中模拟锄地的手势。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细节,让我们坚定了核心主题:陈仓是时代的记录者,他的笔端连着进城务工者的悲欢。而贾平凹“把故乡背在脊背上到处跑”的评价,恰是最精准的“题眼”,既概括了他的生活轨迹,也道破了其精神内核,最终成为通讯标题。
  素材整理阶段,我们摒弃传统纵式结构,以陈仓创作思想的变化为暗线,采用主题组合式结构,分为“回不去的故乡”“城乡的碰撞与融合”“做一棵树,在远处眺望故乡”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深挖背后的故事,用细节充盈事实,让零散的故事有机串联,既凸显逻辑张力,又让人物形象更立体。
  采访接触中,我们眼前的陈仓情感内敛,撰写稿件时便保留了其朴素语言风格,用白描手法呈现关键场景:九龙山坟前的祭拜、上海家中书柜里的旧镰刀与连翘花、陪父守夜时“月光不是光”的顿悟。这些细节不刻意拔高,却让乡愁与坚守自然流淌。同时,我们在开头、小标题及精神世界描写中融入文学笔法,既契合陈仓的作家身份,也让通讯更具可读性。
  此次获陕西新闻一等奖,对于我们来说是意外之喜,但也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好的人物通讯,需先找到主题之“魂”,再捋顺素材“脉络”,最终以细节点亮真情。作为记者,唯有沉下心俯下身,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力量、能共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