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会老,新闻纸上的温度永存
文章字数:808

时光的笔,总是在不经意间书写年华。蓦然回首,那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下的《入党申请书》,仿佛还是昨日刚交;报社大门前那个怀揣新闻理想、目光清澈的青年,仿佛才刚刚站定。可台历却清晰地告诉我,二十年,已悄然从笔尖流淌而过。那些伏案书写的深夜、奔走一线的清晨、见证变化的瞬间,如同清晰的年轮,镌刻在职业旅途上,也让“新闻人”这三个字,从最初的职业选择,沉淀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信仰。
2005年,我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与对新闻事业的憧憬,走进了报社的大门。彼时的采访部,油墨香与纸张的气息交织,一支笔、一本稿纸是文字记者进行写作的主要工具。当我将自认为很用心写下的满满4页稿纸的首篇消息交给编辑,却被改得面目全非,只留下不到500字时,让我对“采编”二字有了最初的敬畏——原来每一篇见报的文字,都要经过反复打磨,每一个版面的呈现,都凝聚着对事实的坚守。还记得第一次跟随老记者下乡采访,泥泞的山路让我步履维艰,而乡亲们脸上的笑眼中的光,却让我瞬间懂得:新闻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空想,而是脚踩大地的倾听与记录。
20年来,我始终记得作为一名党报记者的使命——既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政策的传播者、群众的代言人。在抗洪抢险的一线,我曾与救援人员一同坚守堤坝,任凭雨水浸透衣衫,只为第一时间传递“人在堤在”的信念;在企业的生产车间,我连续蹲点几日,记录工人师傅们的认真执着,让“工匠精神”通过版面走进读者心中;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我曾跟着农户下田收割、进棚摘菇,用文字描绘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蝶变。这些采访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党报的新闻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凝聚力量。
20年间,我见证了报纸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纸质版到“报网端微”融合传播的转型,也迫使着自己不断学习:学着用新媒体语言解读政策,学着在碎片化传播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与深度。不变的,是对“内容为王”的执着——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真实、客观、有温度的报道,永远是党报的立身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