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白鹭归来
杨富安
文章字数:2231
  天空泛白,老陈已经站在了丹江河畔。雾气在水面上缭绕,远处的芦苇荡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他深吸一口气,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水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三十年如一日的巡河,老陈熟悉这里的每一道弯,每一处浅滩。
  突然,一抹白影从芦苇丛中翩然飞起,优雅的长颈,舒展的双翅,在水面上划出一道弧线。老陈猛地停下脚步,心跳加速。他急忙举起用了多年的双筒望远镜,手有些微微发抖。
  “白鹭……”他喃喃自语,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老陈想起三十年前的丹江河,那是他刚成为环保局巡河员的年代。河道狭窄,河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岸边堆满垃圾,死鱼浮在水面是常有的事。那时的丹江河,别说白鹭,连麻雀都不愿多停留。
  “看什么呢这么入神?”年轻同事小李骑着电动车过来,打断了老陈的思绪。
  老陈把望远镜递给小李:“快看,东边那片芦苇丛中,有只白鹭。”
  小李接过望远镜看了半天,疑惑地说:“陈师傅,那不是白鹭吧?咱们这儿多少年没见过白鹭了。是不是谁家的大白鹅跑出来了?”
  “我还没老眼昏花到分不清白鹭和家鹅,”老陈有些激动,“绝对是白鹭,我年轻时见过它们。”
  小李不以为意地耸耸肩:“可能吧。对了陈师傅,局里通知九点开会,讨论沿岸工厂排污检查的事。”
  老陈心不在焉地点点头,目光仍然追随着那抹白色身影。他确定那就是白鹭,一种对水质极其敏感的鸟类,它们的回归意味着什么,老陈再清楚不过。
  会议结束后,老陈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档案馆。他在那里待了一下午,翻阅县志和生态记录。果然,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前,丹江河流域曾是白鹭的栖息地之一。但随着工业化进程,水质恶化,白鹭和其他水鸟逐渐消失了。
  接下来的几周,老陈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专门到河边观察那只白鹭。他发现那是一只落单的成年白鹭,每天在固定的区域活动。老陈休了几天自己积攒的假,整天守在河边,记录白鹭的活动规律。
  “老陈,你最近魔怔了?”妻子一边盛饭一边说,“整天白鹭长白鹭短的,邻居还以为你中邪了。”
  老陈眼睛发亮:“你不懂,白鹭回来意味着河水变好了,这些年没白干啊。”
  “河水变好是你们全局的努力,怎么就成了你一个人的功劳?”妻子嗔怪道。
  老陈摇摇头:“不是这个意思。就像你种了一棵树,天天浇水施肥,多年后它突然开花了,那种喜悦……”
  周末,老陈拉着小李一起去河边。“你得相信我,那绝对是白鹭。今天我要拍到照片为证。”
  两人躲在芦苇丛中,忍受着蚊虫叮咬,腿脚麻木,两小时后,那只白鹭果然出现在浅水区,细长的腿在水中缓慢移动,突然闪电般啄向水面,一条小鱼就成了它的早餐。
  小李惊讶地张大嘴巴:“天啊,真是白鹭,陈师傅,你说得对。”
  老陈得意地笑了,同时按下相机快门。照片有些模糊,但能清楚辨认出白鹭的特征。
  照片很快在局里引起了轰动。局长召开会议,讨论如何保护这意外的“客人”。老陈建议立即对白鹭活动区域加强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同时加快周边污染治理。
  “白鹭是环境指示物种,它们的回归证明我们这些年的治理有成效。”老陈在会议上说,“但如果不能持续保护,它们可能再次离开。”
  计划顺利通过。局里成立了专门小组,老陈自然是负责人。他们在白鹭活动区域设立了警示牌,安排定期巡逻,严禁捕捞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加大对上游工厂的排污检查力度,关停了两家偷偷排污的小作坊。
  一个月后,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了,又来了三只白鹭。
  秋去冬来,白鹭们飞往南方过冬。老陈有些失落,但同时又充满希望。明年它们还会回来吗?
  这个冬天,老陈比以往更加忙碌。他牵头制定了详细的丹江河生态修复计划,争取到了省级资金支持。他们在河边种植了大量本地植物,修复湿地,建设生态浮岛。老陈还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河道垃圾。
  “老陈,你都快要退休了,还这么拼干什么?”有同事不解地问。
  老陈望着重归洁净的河水,轻声说:“总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我小时候在这河里游泳、抓鱼,后来看着它变成臭水沟,现在又看着它变清……就像人生,总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春天如期而至。三月的一个清晨,老陈照例来到河边。冰已经融化,河水在朝阳下闪着金光。忽然,天空中出现一群白点,逐渐变大,优雅地降落在远处的浅滩上。
  不是三四只,而是十几只白鹭。
  老陈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赶紧打电话给局里:“它们回来了,还带来了更多同伴。”
  消息迅速传开,市电视台也派人来采访报道。白鹭成为丹江河生态改善的活证据,老陈也成了名人。但他总是谦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几十年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月的一个周末,老陈带着十岁的小孙子来到河边。
  “爷爷,那就是你说的白鹭吗?”孙子指着远处的水鸟问。
  老陈笑着点头:“是啊。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这里也有白鹭。后来河水被污染,它们就消失了。现在河水变清了,它们又回来了。”
  孙子睁大眼睛:“它们怎么知道河水变清了?”
  “鸟儿们有自己的信息网络,比我们的互联网还厉害呢。”老陈幽默地说。
  一老一小坐在河岸上,看着白鹭时而展翅高飞,时而静立浅水,宛如白衣仙子。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河面上,白鹭的身影倒映水中,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爷爷,我长大了也要保护河流,让白鹭永远住在这里。”孙子突然说。
  老陈搂紧孙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自己三十年来的坚持,无数环保人的努力,如今不仅换来了白鹭归来,更在下一代心中种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
  “它们不会离开了。”老陈坚定地说,“我们会守护好这片家园,永远。”
  远处,白鹭群腾空而起,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飞翔的诗行,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丹江河的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这个关于回归与守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