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四帮四扶 ”挺起贫困群众精神脊梁
文章字数:4272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丹凤县深入推进精神脱贫“四扶五风六化”主题行动,以“七个大提升”为目标,以“四帮四扶”为突破点,从帮思想扶底气、帮文化扶智力、帮技术扶产业、帮教育扶素质等四个方面摆出帮和扶的“大棋局”,狠下“绣花功”,在拔掉贫困人群思想上的“穷根”上下功夫,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挺起“精神脊梁”。
帮思想扶底气 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
家住丹凤县武关镇枣园村40岁的贫困户陈扣子,通过村(社区)“四扶五风六化”行动互助组的结对帮扶,重振精神,种植天麻,搬出了大山,住上了移民安置房。随后,镇政府为他提供了公益岗位,每月能领到了400元工资,去年底还娶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丹凤,像陈扣子这样,通过精神扶贫,重新鼓起脱贫勇气,迈上致富之路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
近年来,丹凤县坚持把思想教育帮扶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和启发广大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和“慵懒散”陋习,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摆脱“精神贫困”。积极探索互助组式的帮扶模式,根据自然村就近原则,采取“5+X”模式,组织驻村干部、乡贤能人、产业大户、村干部和司法干部等五支力量,以及亲属、朋友、社会组织等辅助力量,与群众组建精神脱贫“互助组”,各取所长,抱团发展,很好地破解了一些群众心头的政策疑惑、信息不畅、技能欠缺等问题。目前,丹凤县现已组建村(社区)精神脱贫“四扶五风六化”行动“互助组”148个,每月入户开展活动两次,实行因人制宜、因户施策。
丹凤县将精神脱贫作为“一把手”工程,各镇(街道)在辖区建设上,以“四扶五风六化”为基本框架,精心打造3个镇级示范村,每村评选4个不同类型典型示范户,镇(街道)按50%的比例进行评选表彰,已建成特色各异的县级精神脱贫示范村12个。
丹凤县充分挖掘本地精神文化资源,将刘西有精神作为破解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的一把钥匙,以弘扬刘西有精神为主题,深入宣传刘西有的典型事迹,让曾经的先进典型“复活”,使其成为后来者的行军“路标”。县上将刘西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的家乡马炉村打造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精神脱贫教育基地和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全县组织开展评选“刘西有式好干部”和脱贫攻坚“红旗村”,采用贫困户“互讲、互评、互说”方式,引导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让他们把脱贫的信心树起来、劲头鼓起来,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实现了干部“要我扶贫”和群众“我要脱贫”同频共振。
丹凤县还通过丹凤大讲堂为各级干部定期“充电”,同时,“四支队伍”每季度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保证帮扶干部理清思路,率先吃透政策。县上先后编印《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读本》5000多册、《丹凤县脱贫攻坚惠民政策汇编》两万多册,在全县155个村(社区),坚持每月至少开办一次脱贫攻坚农民夜校。县上精心挑选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熟悉法律知识、懂农村实用技术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和驻村农技员组成农民夜校的讲课老师。此外,还从退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群体中选拔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夜校教师队伍中,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让授课老师与村干部、农民群众聚在一起聊政策谈发展,结合实际将各项惠民政策进行提炼解读,引导群众脱贫致富。
帮文化扶智力 擂响文化扶贫“攻坚战鼓”
精准扶贫,文化先行。丹凤县精心编排以先进典型人物和脱贫致富事迹为素材的小戏、舞蹈、小品等文艺节目,每年开展100多场次贴近群众、贴近扶贫、贴近生活的“扶志扶智”主题的专项文艺演出,给每一个贫困村送去了优质的精神食粮,带去了美好的希望,带来了欢快的笑声。
丹凤县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11个贫困村按照“七个一”的基本标准建设了综合文化广场服务中心示范点。为了弥补建设资金缺口,县上将文化示范工程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财政部门在省市项目补助资金的基础上,为每个示范村争取配套建设资金50万元,用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培育乡村文艺队伍,巧借文化之力引导贫困百姓养自立自强、实干苦干的良好风气,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在文化场所使用上,坚持村支部牵头组织,定人、定制度,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可持续推进的管理制度,让各项设施设备真正派上用场。
丹凤县注重本土文化挖掘和文化人才培育,培育了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文化特色户、文化大院,积极开发县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大力实施农村广播、数字电视户户通、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项目。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文化、送服务、送平安、送温暖、送产业“八送”服务活动。同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技等送文化活动,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快捷服务。
立足于让群众看得懂、记得住、忘不了,丹凤县编辑出版《用群众语言——漫解脱贫攻坚》连环画册7万册,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这些通俗易懂的漫画,起到了感染人、教化人的目的,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主脱贫的“志气”和提升自身脱贫的“能力”,激发脱贫致富的“信心”。该县还以本地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为基本素材,以普通的贫困户和包扶干部为拍摄原型,拍摄了微电影《段家湾的笑声》,在省市电视台和各大网站刊播。组织创作的脱贫攻坚主题歌曲《谁也别落下》,被农林卫视作为《脱贫大讲堂》主题曲,并荣获全国“村歌十年·江山盛典”展演金奖。以“讲好扶贫故事·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组织广大文学爱好者深入脱贫攻坚工作现场和群众家中进行采风采访,并举办征文大赛,用文学形式反映和记录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的生动故事、先进事迹和成就成果,挖掘展示脱贫攻坚工作特色和亮点,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良好文化氛围。各村(社区)每季度举办励志文艺汇演1场次,通过“小文艺”讲好“大道理”,教育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勤劳致富、艰苦奋斗。
帮技术扶产业 帮助群众拓展“产业格局”
武关镇毛坪村贫困户刘宏夫妻都是三级残疾,通过农业技术员手把手教授茶叶种植技术,如今他家已种植茶叶10亩,刘宏还学会了茶叶加工、制作等技术,在村上的茶厂打工,年增加收入两万元以上,现在还成了茶叶种植加工的“土专家”。仅毛坪村,通过学习技术发展产业,稳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的贫困户,就有30多户。
毛坪村每年组织群众开展茶叶专题培训20多次,培训1500多人次,并带领种植大户走出去考察学习。目前该村建成标准化茶园800亩,高山岩茶4700亩,户均种植茶园20亩,人均收入3000元。该村产出的“丹凤泉茗”“秦鼎红”等茶叶品牌荣获国家级茶博会金奖,茶叶年产量50吨左右,年产值千余万元,在茶叶产业的带动下,实现69户249人脱贫,去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毛坪村只是丹凤县近年来众多脱贫村的一个典型。近年来,丹凤县通过技术培训为贫困户、贫困村注入产业脱贫活力。在全县开展了以“宣讲+文艺”为主要内容的“大宣讲”活动,为每村派驻1名产业增收技术指导员,并邀请市、县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通过召开院坝会、农民夜校、田间课堂,对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和核桃、肉鸡、艾草、毛驴六大产业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提高致富能力。丹凤县已有4790户贫困户落实中长期产业措施,退出户中长期产业措施实现全覆盖。结合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致富需求,将各种培训力量汇聚到农村去、到田间地头去、到群众家去、到种养示范点去,组织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特色手工艺培训和技能教育长期培训“四大工程”。在各村(社区)每季度举办培训不少于1场次,各包扶干部每月入户开展1次脱贫技能指导,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做大做强长效致富产业。
帮教育扶素质 引领群众争做“道德明星”
毛坪村有个颇有名气的“老杨工作室”,是专为“省劳模”杨松梅量身定制的,通过杨松梅在该村的影响力,吸纳村上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教师组成互助组,开展茶乡管家、公共设施管理、矛盾纠纷化解、茶叶技术指导、产业奖励激励、道德评议、标兵评选等工作,发挥他们特有的社会威望和经验优势为群众服务,组建了一支约20人的“茶乡管家”团队,为游客和村民提供“管家式”的全天候服务。还成立了“老杨工作室”扶志基金,通过茶叶加工销售补助、用工补助、培训补助和助学奖励“三补一奖”的方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丹凤县在全县各村深入挖掘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及身边好人先进事迹,“老杨工作室”也就是各村在精神脱贫探索中挖掘的一大亮点。在各村(社区)设立了“善行义举榜”“红黑榜”,教育引导群众提高道德素质、弘扬家庭美德、维护社会公德。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推敲论证,搜集整理出一批富有特色、向善向上、便于传诵的家规家训。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晒家风、亮家训、守家规”主题活动,大张旗鼓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媳妇”。整合现有的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面向群众开展传思想、传政策、传道德、传文化、传技能“五传”实践活动,确保贫困家庭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商镇保定村依托国学馆、孝道文化馆、商山敬老院打造陕南诗歌村,引领孝道文化的家风、民风的形成;铁峪铺镇花魁村突出环境美化,重塑民风、弘扬村风,引导形成书香农家风格的新农村;土门镇今年举行的脱贫摘帽动员会上,身体重度残疾的竹编艺人彭海朝,年近八旬的产业大户赵启山等一批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被披红戴花,为全村树立了“标杆”,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
丹凤县在各村加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民风“十个一”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扶志扶智工作与文明村镇创建携手联姻,同步落实,同步推进。通过精神脱贫,鼓舞贫困群众致富思进的信心勇气,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全县脱贫摘帽注入强大力量。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勤劳致富家庭、健康卫生家庭、诚实守信家庭、邻里和睦家庭、孝老爱亲家庭、文明礼仪家庭、自强励志家庭、热心公益家庭“八大家庭”评选活动,将评选结果与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相结合。
县上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在各行政村成立“一约四会”组织,发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扶贫夜校等阵地的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上还融入了“诚信、睿智、包容、创新”丹凤人的主流价值观,并将这些内容列为村民的行动纲领。各村、社区建立完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按照章程开展活动,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组稿:樊利仁 索志锋 冯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