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
文章字数:1539
那是1997年冬天,我到东北黑龙江佳木斯市给大学同学的医药公司做代理。佳木斯是我国陆地最东端的地级行政区,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之称。
初到佳木斯,最不适应的就是佳木斯的鬼天气,贼冷贼冷!东北人说嘎嘎冷,冷到骨髓里的感觉。一场雪还没有消融,另一场雪又降临,冰雪交加,一层摞一层,冰雪的厚度完全能承载重型坦克。我从丹凤带了一位学生做助手。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切从零开始。先在市区繁华地段租了间有暖气的房子和一家药店的柜台,然后转市场跑业务。
知道东北冷,来时做了充分准备。里面穿了一件高领棉绒毛衣,再穿一件皮夹克,皮夹克外面又穿了一件皮大衣,围着棉围脖,又买了一顶材质类似俄罗斯貂皮的帽子,戴上口罩,简直是武装到牙齿,可一出门还是感觉冷。
初到佳木斯除了天冷之外就是作息时间不习惯,每天下午四点多夜幕降临,万家灯火,街上行人稀少,而半夜四点多天即大亮,早市喧腾,感觉佳木斯人把日子过反了。有几次后半晌在公共电话亭给家乡朋友打电话,说准备打完电话回去睡觉,问现在睡啥觉?睡午觉迟了,睡晚觉又早。我说佳木斯天都黑了,他们大为惊讶,不相信。
佳木斯城市不小,建筑风格独特别致,有很多欧式俄派建筑,尖顶红铁盖、绿阁楼半圆窗的一幢幢小洋楼和巴洛克式的青砖楼,不像内地一些城市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出城到滨江公园闲逛,松花江宽阔的江面上白雪皑皑,冰封河面,树枝上裹满了雪花。说一句话嘴里便喷出一股子白气,让人印象深刻。
在佳木斯那些日子,每天伙食大多是东北饺子或者大烩菜,口味相近,很快就能适应。晚上临睡前,在小区外面夜市摊上来一把烤肉外加一瓶二两装的北京二锅头,再看一两个小时的书才能入眠。
东北人豪爽,长得人高马大,说话办事大大咧咧,酒量特好。一次,在饭馆吃饭,见邻座一个豁牙老头饭桌上放一碟花生米,一碟猪头肉,要了一瓶简装的普通白酒,搛一口菜抿一口酒,豪气十足,等我们吃完饭,老头也瓶底朝天,坐得端端的,红光满面,把我惊呆了。和房东说起这事,房东说东北天寒,喝酒御寒,大老爷们没事都好这一口,老头海量很正常。东北人性子野,话不投机就动手,我在街头就遇见过几次。我想这大概与东北人好酒有关,酒劲上头和陕西冷娃有一拼,要么说“东北虎、西北狼”。好在这些已成了过去时,成了如烟往事,现在大男人都忙着挣钱,加上扫黑除恶大快人心,哪还有心思和精力打架?
东北人说话有趣味,在逗乐这方面似乎很有天赋,范伟、赵本山、宋小宝一张口人就乐,还有《刘老根》《乡村爱情》里的那些大小角色说话的腔调,连尾音都有浓浓的猪肉酸菜炖粉条的味儿。其实,风趣幽默与油腔滑调就错那么一点点。我曾感慨东北这块黑土地,沃野千里,孕育了那么多乐感爆棚的语言天才,就连街头两人吵架,都好像是在表演一场二人转。
在东北那些日子闹过不少笑话。见饭馆招牌上写着凉面,要一碗,端出来和我们陕西的凉面根本不是一回事。东北天冷,大冬天吃冷食却不奇怪,吃冰棒喝啤酒更是家常便饭。饭馆门口写着“黑驴上炕”,你根本猜不透是啥菜?黑驴即铁锅,说白了就是东北传统的猪肉炖酸菜。
那时候手机尚没有流行,我腰里别着汉显BP机,一个北风吹、雪花飘的日子,我在外面跑市场,忽然传呼机嘀嘀了几声,屏上显示出让人心痛的五个字:“爸病重速归”。我一看,眼泪就吧嗒吧嗒掉下来了。我当即赶到火车站,坐在佳木斯冰冷的候车厅里默默流泪,万幸的是当晚还有一趟佳木斯到长春的车,在长春倒车到北京再倒车西安,总共坐了59个小时的火车,第三天早晨从火车下来,浑身疲累,感觉地面还在颤动。来不及吃饭,直接到尚德门汽车站坐班车赶回丹凤,连轴转不停地赶,回到家老爸已闭上了双眼,他没有等到见我最后一面。
这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让我刻骨铭心,难以释怀。那年冬天啊!是我这辈子最寒冷最漫长的冬天。
初到佳木斯,最不适应的就是佳木斯的鬼天气,贼冷贼冷!东北人说嘎嘎冷,冷到骨髓里的感觉。一场雪还没有消融,另一场雪又降临,冰雪交加,一层摞一层,冰雪的厚度完全能承载重型坦克。我从丹凤带了一位学生做助手。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切从零开始。先在市区繁华地段租了间有暖气的房子和一家药店的柜台,然后转市场跑业务。
知道东北冷,来时做了充分准备。里面穿了一件高领棉绒毛衣,再穿一件皮夹克,皮夹克外面又穿了一件皮大衣,围着棉围脖,又买了一顶材质类似俄罗斯貂皮的帽子,戴上口罩,简直是武装到牙齿,可一出门还是感觉冷。
初到佳木斯除了天冷之外就是作息时间不习惯,每天下午四点多夜幕降临,万家灯火,街上行人稀少,而半夜四点多天即大亮,早市喧腾,感觉佳木斯人把日子过反了。有几次后半晌在公共电话亭给家乡朋友打电话,说准备打完电话回去睡觉,问现在睡啥觉?睡午觉迟了,睡晚觉又早。我说佳木斯天都黑了,他们大为惊讶,不相信。
佳木斯城市不小,建筑风格独特别致,有很多欧式俄派建筑,尖顶红铁盖、绿阁楼半圆窗的一幢幢小洋楼和巴洛克式的青砖楼,不像内地一些城市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出城到滨江公园闲逛,松花江宽阔的江面上白雪皑皑,冰封河面,树枝上裹满了雪花。说一句话嘴里便喷出一股子白气,让人印象深刻。
在佳木斯那些日子,每天伙食大多是东北饺子或者大烩菜,口味相近,很快就能适应。晚上临睡前,在小区外面夜市摊上来一把烤肉外加一瓶二两装的北京二锅头,再看一两个小时的书才能入眠。
东北人豪爽,长得人高马大,说话办事大大咧咧,酒量特好。一次,在饭馆吃饭,见邻座一个豁牙老头饭桌上放一碟花生米,一碟猪头肉,要了一瓶简装的普通白酒,搛一口菜抿一口酒,豪气十足,等我们吃完饭,老头也瓶底朝天,坐得端端的,红光满面,把我惊呆了。和房东说起这事,房东说东北天寒,喝酒御寒,大老爷们没事都好这一口,老头海量很正常。东北人性子野,话不投机就动手,我在街头就遇见过几次。我想这大概与东北人好酒有关,酒劲上头和陕西冷娃有一拼,要么说“东北虎、西北狼”。好在这些已成了过去时,成了如烟往事,现在大男人都忙着挣钱,加上扫黑除恶大快人心,哪还有心思和精力打架?
东北人说话有趣味,在逗乐这方面似乎很有天赋,范伟、赵本山、宋小宝一张口人就乐,还有《刘老根》《乡村爱情》里的那些大小角色说话的腔调,连尾音都有浓浓的猪肉酸菜炖粉条的味儿。其实,风趣幽默与油腔滑调就错那么一点点。我曾感慨东北这块黑土地,沃野千里,孕育了那么多乐感爆棚的语言天才,就连街头两人吵架,都好像是在表演一场二人转。
在东北那些日子闹过不少笑话。见饭馆招牌上写着凉面,要一碗,端出来和我们陕西的凉面根本不是一回事。东北天冷,大冬天吃冷食却不奇怪,吃冰棒喝啤酒更是家常便饭。饭馆门口写着“黑驴上炕”,你根本猜不透是啥菜?黑驴即铁锅,说白了就是东北传统的猪肉炖酸菜。
那时候手机尚没有流行,我腰里别着汉显BP机,一个北风吹、雪花飘的日子,我在外面跑市场,忽然传呼机嘀嘀了几声,屏上显示出让人心痛的五个字:“爸病重速归”。我一看,眼泪就吧嗒吧嗒掉下来了。我当即赶到火车站,坐在佳木斯冰冷的候车厅里默默流泪,万幸的是当晚还有一趟佳木斯到长春的车,在长春倒车到北京再倒车西安,总共坐了59个小时的火车,第三天早晨从火车下来,浑身疲累,感觉地面还在颤动。来不及吃饭,直接到尚德门汽车站坐班车赶回丹凤,连轴转不停地赶,回到家老爸已闭上了双眼,他没有等到见我最后一面。
这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让我刻骨铭心,难以释怀。那年冬天啊!是我这辈子最寒冷最漫长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