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品 笛
侯占良
文章字数:1540
  我爱吹笛。爱了大半辈子,甚至睡觉前,摩挲笛孔入梦,萦思笛曲笑眠。
  竹笛,一种民族乐器,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
  相传竹笛由神农氏发明。《离骚》中的“抚竹”一词,即竹笛吹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是竹笛的一种,流行在盛唐。据传唐玄宗不仅是一流的羌笛演奏家,还创作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笛曲,其音乐修为堪比大作曲家。
  竹笛的延伸,诞生了口笛、玉笛等。都以稀有材质和独特音色而闻名,并不常见。
  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文学作品的美好记忆;八仙之一韩湘子手持的法宝——名为紫金萧的短笛;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金笛秀才”,以及手中杀人不见血的金笛等,让儒雅的笛子以武示强,实在是让人尴尬无奈。
  “横吹古曲美无伦,顾视徘徊听入神。”吹笛离不开笛曲。古往今来,无数竹笛演奏大师,创作并演奏了许多经久不衰的经典笛曲,成了中华文化的名片、标签。笛曲《梅花三弄》,为东晋大将军桓伊所作,以梅咏志,借笛发声,音符里流淌着的高尚情操和凛然正气,至今听罢,仍然让人感叹唏嘘。
  据传东晋大文豪、书法家王徽之,某天乘船游览,听说演奏家桓伊正从岸上路过,因为仰慕桓伊的笛艺,便央人请求桓伊吹奏一曲。桓伊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欣然下车,为王徽之演奏了三首笛曲,吹奏完毕,径自离去。可见只有用心品味,才能真正体会笛声的美。
  陕西作曲家王相见先生,他写的笛子独奏《渭水秋歌》,讲说渭水,吟咏秋歌,以沉稳、伤感、眷恋、热切的竹笛音韵,表达了作者对三秦大地“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情怀。每每闻听笛曲,特别是前半部分的滑音,揉音,便心里咯咛,眼睛湿润,想起十六岁时随父辈们当麦客,在山外渭南各县,在一望无垠的麦海里捶腰抹汗的一声声叹息。
  竹笛,顾名思义,用竹子制作的笛子,主要分曲笛,梆笛,也即南派北派。南派多用曲笛,具有鲜明的水乡文化特色,代表人物及曲目有陆春龄演奏的《小放牛》、赵松庭演奏的《鹧鸪飞》等。北派主要以演奏梆笛为主,音乐形象气势阳刚,豪放粗犷,常用于京剧、秦腔戏的伴奏。
  我七岁学笛,跟着爱唱秦腔的父亲野吹。十七岁考进县剧团,专事秦腔戏曲笛子伴奏。学艺不算短,功底一般般,在恋爱季,瞄上团里的一女子,口纳舌笨不会说情话,就对着心仪的人吹笛。从她面前走过,我吹着拿手曲子“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晚上她在灯下背戏词,我又对着她窗口吹“毛主席在延安,火红的灯光映红了天……”心诚则笛灵,终于抱得老婆归。
  评职称无果,我心灰意冷失眠,就吹笛。吹《边疆的泉水清又清》,慢慢心静了,眼前漾一汪泉,一骨朵一眼泪的,一切如指尖一滴水珠,无所谓高,无所谓低,都是美丽的挣扎……最不可思议的是,疫情过后有了后遗症,气喘手指麻,返聘剧团惠民演出吹笛,半年下乡结束,手不麻了,气不喘了,恍然有朝气了。
  综上,便是爱笛子的缘由。说到笛子的演奏技巧,打开抖音头条,不是专家霸屏,便是高手炫技,本人那点可怜的“手艺”,实在不敢露丑。至于乐友、文友们聚会,我肯定是吹着凑热闹。记得某年,作家孙见喜返乡,文友集会于周刚先生新房,我恰患感冒,孙老爱音乐,硬逼着我吹《牧民新歌》,曲至半途,清涕流到嘴边,作家何丹萌用纸帮着擦,边擦边鼓励:“吹完,吹完……”
  如是,笛子便终生伴我行。
  笛子有着诗的意向。思念靠笛,送别靠笛,欢乐是笛,愁绪也是笛。中国人素有“以悲为美”“以和为美”,以及“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笛,能净化我嘈杂的灵魂,使我的内心重新回归自然,不忘初心,也许这就是笛子告诉我的“道中有道”的绝妙独白。笛,作为一件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民族乐器,是一件富有灵气的乐器。笛子的气质,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有礼,有节,代表了“和”,代表了“清”,代表着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