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万千银丝滋味长
本报记者 南 玺
文章字数:1249
    工人检查挂面晾晒情况

  临近小年,山阳县银花镇家家户户的院子门口都摆着宣传牌,写着“出售手工挂面”。而这些制作手工挂面的人中,最有名的当数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的席粉艳,她是该合作社的法人,同时也是市级非遗项目——山阳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银花镇位于豫陕鄂交界,自明末清初便有制作手工挂面的传统。银花挂面采用秦岭山地优质小麦为原料,经过多次发酵,共16道工序制作而成,做出来的面条又细又筋道,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2008年,席粉艳联合村里几十户人家,成立了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山银花”商标,改变了以前家庭分散式经营模式,将村民做的挂面集中起来,统一包装进行销售。“这样既能解决群众挂面的销售问题,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挂面的产量,同时还能为部分人提供就业机会。”席粉艳笑着说。
  挂面制作工序繁琐复杂,从面粉到挂面成品,要经过揉、醒、擀、搓、盘、缠等工序。头天,需多次揉面、醒面、搓条,最终盘面入盆。第二天凌晨3点,趁温度、湿度正合适,要立马缠面上杆,再经几道工序,才能上架拉伸,分面成丝。接下来,要晾晒,自然干燥后收面。
  “做挂面,是苦活,也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稍有失误,就会影响挂面的成色和口感。其中,揉面最费劲,要达到手光、盆光、面光才算成功。盘条最费时,一个人搓、一个人盘,一盘就是几个小时。而最难的就是缠面上杆,当地人称‘上筷子’,这是最考验技术的时候。”席粉艳说。
  为提高挂面的质量,席粉艳曾到岐山、乾县、吴堡等地去考察学习。“只有保证面的质量,才能发展得更长远。”席粉艳说,她在日常管理中严把质量关,每季度都召开一次技术交流会,对做得好的进行奖励,鼓励老人带新人,保证挂面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随着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2019年,席粉艳又在银花社区里建立了银花手工挂面产业园,规模化生产手工挂面。产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经营模式,解决了120多人的就业问题,年加工销售优质手工挂面300多吨,产值约千万元。
  传统手工挂面不仅凝聚着匠人之心,也获得了食客的青睐。在介绍制作工艺时,席粉艳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都是顾客要预订手工挂面。正说话的工夫,顾客李先生上门前来购买挂面,李先生说:“我几乎每年都要专门开车来这里买挂面,山阳银花的挂面吃起来特别筋道,煮出来的面汤清澈,口感好,盒装的买来送亲朋好友,自己家吃的话买散装的就行,更实惠。”
  除了电话订购,席粉艳还尝试拓宽销售渠道,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售卖挂面。“镇上对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很重视,也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更要积极发挥作用,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手工挂面的制作方法,席粉艳自学视频剪辑,不定期在短视频账号上发布手工挂面的制作方法。
  “2025年,我们在持续传承好山阳手工挂面的同时,计划将山
  药、菠菜等与手工挂面相结合,研发更多康养产品。我们还计划将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整理成册免费发放给镇上的老乡,鼓励大家进行产品创新,从而带动更多人通过非遗传承增收致富。”席粉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