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延坪镇 林 间 遍 生“ 金 疙 瘩 ”
本报通讯员 张玉玲
文章字数:785
  春风轻拂绿野间,农忙时节步未闲。一场春雨过后,天气回暖,正是中药材种植的最佳时期。在山阳县延坪镇白龙村的猪苓种植基地,村民们穿梭在林间,翻土、放菌棒、埋猪苓种,动作娴熟有序,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村山高林密,空气质量好,水资源也合适,土地还肥沃,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猪苓生长。”
  “可别小看这黑黢黢的‘丑疙瘩’,1斤能卖30几块钱。”
  “猪苓3年一收,相比其他农作物活少、麻烦少、产量还高,卖的钱远远超过打工的收入,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创业致富。”
  聊起中药材种植,白龙村的农户们讲得头头是道,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猪苓是一种名贵的菌类药材,具有利尿、增强免疫功能、抗菌等多重功效,这些年因货源紧缺,价格一直走高,市场最好的时候1公斤干品可卖到150元。
  “这几年我们村里50%以上的村民都种植猪苓,猪苓渐渐成了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每户种植户仅猪苓这一项收入都在三五万元。”白龙村党支部书记周和喜介绍,“在林下种猪苓,不占耕地,品质还好。”
  种植大户柯喜明正带着工人铺设菌棒,他说:“这两年市场稳得很,我每年种1000余公斤,稳定收入在20万元左右。”
  像柯喜明这样的种植能手,村里还有5户。他们通过林下种植猪苓,巧妙利用林地腐殖土和阴湿环境,既有效解决了发展产业无土地的问题,又让中药材回归原生状态,品质、价格双提升。
  白龙村依靠种植猪苓来增收致富,只是延坪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延坪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累计发展猪苓300余亩、连翘1万余亩、五味子1000余亩,逐渐实现了“林业发展、生态良好、群众增收”的目标。
  青山不负耕耘者,绿林遍生“金疙瘩”。春日暖阳下,延坪镇各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拉开。村民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