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枚鸽蛋“孵”出好日子
本报记者张英通讯员张玉玲
文章字数:2418
    周和喜在喂养鸽子

    刚收获的鸽子蛋

  8月27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漫过山阳县延坪镇白龙村的山头,村头的山阳县远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鸽舍就热闹起来——成群的鸽子扑腾着翅膀啄食,清脆的“咕咕”声打破了宁静。
  这是合作社里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却藏着一群人5年的奋斗故事。一颗颗圆润如玉、质地柔滑的鸽子蛋,不仅是餐桌上的营养菜,更见证着一个合作社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带领全村人稳步增收、奔向富裕的每一步。
  小山村的“银鸽”梦
  白龙村坐落在延坪镇北边,山高路远,村民祖祖辈辈靠种玉米、养几头猪过日子,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没劲头。“要让村民富,得有拿得出手的产业!”村“两委”干部心里急,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转机出现在2020年初。山阳县“一村一品”政策号召吹到了村里,“苏陕协作”的机遇也正好撞上——村“两委”班子眼前一亮,决定跑市场、做调研。一圈下来,大家把目光锁在鸽子蛋上:“这东西营养高,城里人爱买,市场缺口还大,说不定能成咱们村的‘银疙瘩’。”
  创业哪能一帆风顺?刚开始缺资金、缺技术,村党支部书记周和喜急得睡不着觉。好在不是“孤军奋战”:苏陕协作专家团队给指导,县农业农村局给帮扶,延坪镇党委、政府给支持,这些“强心剂”让周和喜来了劲,他咬咬牙,把准备买房的钱拿了出来,又挨家挨户凑,总算把启动资金凑齐了。
  接着,周和喜租下村头废弃的旧房子,搭起简易鸽舍,引进了第一批5000对种鸽。合作社创始人之一、周和喜的妻子张远米至今记得那些难眠的夜晚:“鸽子病了没人会治,下了蛋也卖不出去,夜里守着鸽舍听鸽子叫,心里又慌又盼——怕养死了,又盼着能成气候。”
  为了学技术,周和喜带着侄子往南京跑,白天跟着技术员学喂料、防疫,晚上趴在桌上记笔记;为了找销路,他们扛着装满鸽子蛋的篮子,跑遍县城的菜市场和餐馆,一家家问“要不要”。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2020年3月27日,陕西省首家大型蛋鸽养殖合作社——山阳县远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周和喜的蛋鸽养殖事业迈出了艰难而坚定的一步。
  小鸽蛋闯出大市场
  第一批蛋鸽倒是肯下蛋,可销路却卡了壳。周和喜夫妇没泄气:一边凭着从南京学来的技术,把鸽子养得更壮实;一边又找延坪镇党委、政府帮忙牵线。
  没多久,好消息就来了:陕西省扶贫协会搭了桥,“盒马鲜生”伸来橄榄枝,县里的扶贫超市也愿意长期合作。线上线下销路打通,鸽子蛋总算卖动了——半年下来,竟卖了50万元!这可是白龙村从没见过的好收成,合作社成员都乐开了花。
  尝到甜头,大家更有劲了,开始琢磨“把盘子做大”。原来1200平方米的旧厂房,扩建到2690平方米,粉碎机、真空包装机这些“新家伙”搬了进来,鸽舍一下子“鸟枪换炮”。鸽子饲料也不含糊,玉米、豌豆配着20%的高蛋白颗粒,营养又健康。“防疫、通风、温度,每个环节都盯得紧,就怕砸了‘招牌’。”周和喜说。
  慢慢地,市场越来越认可白龙村的鸽子蛋: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先后拿下,“秦鸽”商标也注册成功。
  延坪镇镇长邢建锋说起白龙村的蛋鸽养殖,满是自豪:“去年第二批鸽子蛋,单个卖到7块钱!现在养殖场里有1万多只蛋鸽,南京、西安和湖北、广东等地的客户都来订货,一年产值能有300多万元——‘白龙鸽子蛋’早已不是小打小闹的土特产,成了区域性的亮牌子!”
  联农带农促进增收
  白龙村蛋鸽产业的发展,不仅成功打造了本村特色招牌,还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如今,白龙村已经摆脱了过去的困境,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今年,养殖示范基地迎来了第三批7000只活泼可爱的“青年鸽”。随着蛋鸽产业的稳健运营,其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的经济收益。这笔资金有效地推动了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常年在基地工作的村民周约民兴奋地表示:“过去我们不得不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到家庭,现在能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工作,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到家人,这种踏实的生活让我感到非常满足。”目前,已有6名周边村民在基地长期务工,月工资收入在2200元至4000元之间,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对于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合作社提供统一供应鸽苗、技术指导、饲料配送、回购销售的“四统一”服务。农户只需负责日常管理,合作社以保护价收购产品,极大降低了农户独自面对技术和市场的风险,确保了收益稳定。目前,已带动5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大家纷纷感慨:“跟着合作社干,心里踏实,挣钱有盼头!”
  2024年,白龙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万元,较2023年增长20%,这一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正是蛋鸽产业带来的强劲动力。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外务工的部分年轻人听闻村上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后,也纷纷选择回乡加入“鸽子军团”,用新理念、新技术为产业注入活力。
  科技赋能打造“金招牌”
  “鸽子蛋富含优质蛋白质、磷脂、铁、钙和多种维生素,具有美容养颜、清热解毒、改善血液循环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保健佳品。除了蛋鸽、肉鸽,合作社还注重提升产品附加值——你看,晒干的鸽粪装袋,10块钱一袋卖给村民当肥料,这不就是‘变废为宝’?”周和喜介绍,未来,合作社将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在品种改良、智慧养殖、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同时深化产业融合,探索建设集观光、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蛋鸽产业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让“金招牌”更加闪亮。
  延坪镇党委书记陆新杨看得更远:“老话讲‘一鸽胜九鸡,无鸽不成席’,蛋鸽产业前景好得很。我们要以白龙村为样板,加大扶持力度,调优产业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户跟着挣大钱,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从几间漏风的旧鸽舍,到带动一方的富民产业;从摸着石头过河的零星探索,到成规模、有品牌的集群发展,白龙村的蛋鸽产业,藏着一群人的奋斗:有村“两委”的奔波,有合作社的坚持,有乡亲们的打拼。这颗小小的鸽子蛋,裹着汗水,闪着智慧,更装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盼头。破壳、振翅、高飞——山阳县远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故事,还在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