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我市“十四五”成就主题报道之四
文章字数:3374
  本报记者 马泽平
  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智能联动木耳大棚里,“产业工人”陈庆海轻抚菌棒上肥厚的黑木耳,脸上满是欣慰。如今的他,已实现有车有房有存款的梦想,而5年前,他还是一名刚刚脱贫的农户。
  秋末冬初,走进“中国旅游休闲乡村”商南县太子坪村,集体经济农特产品加工厂内一派繁忙,产业党小组组长刘知锋正带领村民下曲制酒。5年来,该村人均纯收入从7000多元跃升至1.3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突破130万元。
  镇安县大坪镇区域敬老院内,73岁的王存福正安享晚年。“冬天有空调,吃喝不愁,天天有肉,生病救护车直接开到院里。”他说。近年来,镇安县将15所敬老院优化整合为9所区域敬老院,资源更集约,服务更到位,稳稳托起特困老人的幸福生活。
  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商洛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真实缩影。5年来,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围绕打造“一都四区”,持续攻坚、精准发力,不仅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更推动乡村振兴迈出矫健稳实的步伐。在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估中,商洛连续4年获评“优秀”。
  筑牢防返贫网,守住幸福底线
  2021年11月,洛南县景村镇御史村村民崔勤学的孙子因患骨髓癌截肢,医疗费高达30多万元,家庭陷入困境。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及时研判上报,相关部门很快将其纳入重点监测户,落实低保政策,并安排干部“一对一”帮扶,助其重拾生活信心。
  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我市创新出台《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2244”工作导引》,推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建立“纳入标准”与“纳入红线”两张清单,强化政策、产业、就业、社会“四大帮扶”,严把退出“四环节”,实现监测对象精准识别、帮扶与退出。“2244”工作机制,为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编织起一张抵御返贫致贫风险的“安全网”,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该机制获省政府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5年来,全市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2252户39446人,消除风险9348户31433人,风险消除率79.7%,无一户返贫致贫。
  在此期间,商洛市累计资助农村困难学生86.6万名,发放资金4.82亿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保参保率达10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896户;新建改造供水工程516处,受益90.86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39%。此外,新建改建公有产权村卫生室469个,实现全覆盖。低收入人口中纳入低保13.86万人、特困1.76万人,临时救助1.8万人次。
  为继续强化一线力量,全市向838个“五类村”选派第一书记838名、工作队队员1594名,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同时,做强“镇安月嫂”“丹凤厨工”等劳务品牌,建成就业帮扶车间345个,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3.88万人,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保持在26万人以上。
  做强特色产业,夯实振兴根基
  “以前种木耳靠天吃饭,现在大棚里温度湿度全自动,产量质量都稳定多了!”陈庆海指着智能喷淋设备说。管理村里木耳生产领工资,承包大棚种植木耳有收益,陈庆海年收入比5年前翻了两番。
  从分散种植到集约化、智能化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即食食品、木耳酱、木耳菌草茶等深加工产品……如今的商洛,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木耳产业链,真正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柞水木耳”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我市推行“四抓四带”机制,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酒”等特色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将24.9万人镶嵌到产业链中实现稳定增收。此外,引进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建成全省首个4.0版鱼菜共生绿色智慧渔业工厂,全市冷水鱼产量达7000吨、占全省一半以上。
  目前,全市食用菌、核桃、板栗、中药材、冷水鱼、烤烟、供港澳蔬菜等7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商洛核桃”“柞水木耳”获欧盟商标注册,丹凤葡萄酒入选“中华老字号”,102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1家、现代农业园区192个、农民合作示范社238个、家庭农场552家,带动14.94万人共享发展收益。
  为持续壮大农业产业,全市投入衔接资金81.27亿元,实施补短板、促增收项目6912个;5年间先后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60.53亿元,支持12.75万户发展生产;累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31.7亿元,实施项目604个,共建产业园区17个,带动4000多名群众稳定增收。
  创新基层治理,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在洛南县古城镇的村头,一张醒目的“红黑榜”引人注目。“红榜”表扬好人好事、庭院整洁户;“黑榜”则曝光环境卫生差、不遵守村规民约的行为。
  村民李大姐曾进入“黑榜”。“以前觉得自家门口,堆点东西没啥。上了几次‘黑榜’,脸上挂不住啊!”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后来,在村干部和邻居的帮助下,她彻底清扫了房前屋后,还在空地上种上了花草,不仅成功“脱黑”,还登上了“红榜”。
  在商南县过风楼镇柳树湾村,“道德银行”积分制也成效显著。每户村民都有一本“道德银行储户存折”,通过参与公益劳动、评选“五好家庭”等获得积分,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一位村干部感慨:“过去喊破嗓子,不如现在‘积分袋子’管用。大家从‘站着看’变成‘动手干’,村庄美了,邻里也和气了。”
  我市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从小切口入手,推动基层治理实现大提升。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出台树立婚丧文明新风等移风易俗措施,打造“文明礼堂”“道德银行”,认定市级“五美庭院”示范村42个、示范户210户,选树“商洛好人”、道德模范742人。全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在基层村组持续开展“院落会”,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平安走访”活动,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3223户、“法律明白人”12316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达99.3%,农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为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为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我市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动态开展镇、村班子人岗相适综合研判,深入实施“归雁”计划和“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计划,举办季度“驻村讲堂”,选优育强“两委”后备力量,锻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深化校地合作,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乡村CEO”专题培训班15期,一大批年轻村干部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领头雁”。
  针对易地搬迁群众,我市推行“三五”机制,配套产业园区、社区工厂解决就业;配建小菜园、小超市、小理事、小公墓、小库房等“五小设施”满足生活需求,促进尽快融入新社区,有效解决人户分离和“两头跑”问题;设立便民服务窗口,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推行“片长+楼长+单元长”网格管理,细化管理网格,提升移民搬迁社区服务精细化水平。
  建设和美乡村,绘就诗画商洛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商洛的乡村振兴之路,始终与绿色同行。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驶入柞水县朱家湾村,道路两旁民宿、餐厅鳞次栉比。游客站在石拱桥上,看潺潺溪水穿过石板房建筑风格的终南山寨,眼前俨然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卷。凭借打造“秦岭山水乡村”,朱家湾村在绿水青山中找到了“致富密码”,2023年10月,荣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我们这儿的特色就是‘生态饭’。客人来了,能爬山、能吸氧、能吃地道农家菜。”农家乐经营户郑传家自豪地说,“以前我们是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现在懂了,这绿水青山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市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农房变民宿。五年来,累计建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2个和康养、旅游、宜居秦岭山水乡村901个,启动建设和美镇区86个,创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10个、乡村旅游重点镇村1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1个。我市还成功跻身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秦岭山水乡村建设路径入选全国地方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此外,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先后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超42.2亿元,建成各类农村公路2891公里,一条条“最美乡村公路”串联起景区和村落。全市所有行政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4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到98.2%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7.9%,自然村污水处理率60.04%……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从产业园区智能化升级,到商洛“新农人”的活力迸发;从区域敬老院的资源整合,到乡村治理的创新智慧……我市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书写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精彩答卷。
  青山如黛,绿水如弦。站在新起点,商洛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让秦岭深处的这片土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更承载起百姓稳稳的幸福。